
【空氣品質】破壞內分泌的化學物質(環境荷爾蒙)
便利文明下的副產物──環境荷爾蒙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也越來越便利,日常中大多數的物品都是人工化學合成的產物,
無論是吃飯用的塑膠碗盤、塗抹臉上的化妝品,或者家具上的塗料,幾乎都是化學產物。
這些化學產品會釋出「環境荷爾蒙」,對於人體影響深遠,與「乳癌」、「睪丸癌」的罹患率息息相關,
更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不孕」或者「胎兒發展不全」等病狀。
對於其他物種也出現「性別發育不正常」的狀況,最終可能導致物種滅絕,是不容忽視的現代重大議題。
何謂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作「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人體本身會分泌激素,也就是荷爾蒙,用來調節各種身體機能,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然而,環境荷爾蒙就是會被人體誤認為荷爾蒙的化學物質,目前已經有七十多種化學物質被名列在環境荷爾蒙的名單之中,
包括早年常使用的化學農藥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食品包裝會釋出的塑化劑與有世紀之毒之稱的戴奧辛。
內分泌系統的運作極為複雜,因此人體會受到環境荷爾蒙如何影響並無法預測,只能盡力避免接觸化學物質作為預防。
最常經由「食物」與「容器」進到體內
日常生活中無論食、衣、住、行都與有機會接觸到化學物質,這同時意味著隨時都可能接觸到環境荷爾蒙。
不過,環境荷爾蒙還是得進到體內才有辦法影響人體的運作,主要的來源途徑有「食物」與「食物容器」。
農作物中可能殘有農藥與土地累積的金屬汙染物,農畜經由飲食會殘留或多或少的環境荷爾蒙在體內,
屬食物鏈末端的大型魚類體內也經常累積大量的重金屬「汞」。而塑膠餐具在長期使用下產生磨損,
以及盛裝高溫內容物的狀況下,餐具中的環境荷爾蒙物質「雙酚A」與「塑化劑」就很有機會隨時物一同下肚。
我們很難完全的避免接觸到環境荷爾蒙,但盡量減少使用塑膠餐具、免洗餐具以及挑選有認證的農產品,這些都是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的方式。
室內裝修、兒童玩具都可能藏有危機
除了日常飲食可能會有環境荷爾蒙的疑慮需要多加注意外,空氣中也可能帶有環境荷爾蒙因子,
例如垃圾燃燒時所產生的戴奧辛。剛裝潢好的室內是含有最多有毒物質的狀態,板材可能含有「甲醛」,
油漆可能帶有「鉛」、「汞」,部分花崗岩可能散發「氡氣」。因此遷入新居時務必時常將門窗打開保持空氣流通,
以利這些有毒物質散去,必要時可以請相關專業公司來評估。
剛搬進新居卻因建材與新家具散發有毒物質而生病的案例並不少,國外稱之為「病屋症候群(Sick House)」。
兒童玩具更是充滿種種危機,特別是色彩鮮豔與軟質的塑膠玩具,它們多半含有重金屬成分或塑化劑。
小孩子時常整天抓著玩具把玩,難免也會將玩具放入口中,風險是更上一層樓。在購買玩具時,
千萬別為了省錢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或是將娃娃機中無認證的玩具丟給孩子玩,
挑選具有「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檢驗合格的商品才能保障小朋友健康長大。
阻止環境荷爾蒙惡化:斯德哥爾摩公約
為了應對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嚴重影響,國際上在2001年簽訂了「斯德哥爾摩公約」,
針對21種對環境具有持久影響性的有機汙染物做出限制。值得慶幸的是,
我國在斯德哥爾摩公約成立前就已禁用其中多樣物質。不過即便有合約的簽訂,
過去已經累積的環境荷爾蒙依舊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自環境中分解,
因此生活中仍充滿種種危機,盡力減少塑膠的使用、食用有認證的農作
以及監控裝潢後的室內空氣品質才是保住健康的方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