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小黑蚊】台灣特有恐怖昆蟲,該如何預防小黑蚊襲擊 !
讓雙腳變成「紅豆冰」的兇手
夏天時只要一到戶外,連蚊蟲的影子都還沒看見雙腳,
就已經被叮的紅紅腫腫的,一癢就是好幾天過去。
這就是俗稱「小黑蚊」或「小金剛」的「台灣鋏蠓」,
常聚集在樹叢、草皮等地方,是1913年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
一發現的台灣特有的吸血性昆蟲。小黑蚊屬於蠓科,而蚊子屬於蚊科,
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牠們的身形比芝麻還要小,
身長僅1~1.4毫米左右,很容易就被忽視,
因此在英語系國家的蠓類昆蟲得到了一個有趣稱呼「no-see-ums」。
不會傳染疾病,但會造成嚴重過敏反應!
小黑蚊與蚊子都被歸類為害蟲,但牠們畢竟是不同的物種,
雖然都會吸食哺乳類動物的血液,但小黑蚊並不像蚊子一樣會傳染疾病。
蚊子有可能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等等,而小黑蚊雖然不帶源疾病,
卻也不是好惹的昆蟲,被小黑蚊叮咬後,紅腫與搔癢會維持一周到一個月之久,
少數人的過敏反應較嚴重,甚至有可能發燒、淋巴結腫大。
有時候小黑蚊造成的過敏反應並不會立即出現,
大約有11%的人會有延遲的狀況,也就是有可能白天出門踏青,
一直到晚上回家才開始出現紅腫搔癢的症狀。
圍繞灌木叢生活,中午是吸血高峰期
小黑蚊的生命週期大約一到二個月,只有雌性的小黑蚊會吸食血液,
吸食血液後兩到三天的小黑蚊會在潮濕的土地上,產下大約四十顆上下的卵,
牠們在白天吸血,在正午到下午三點之間特別活躍。
雄性的小黑蚊以花蜜、露水等簡易的填飽肚子,而幼蟲則以藻類等為主食。
具有潮濕、有遮蔽物等特性的空間是小黑蚊幼蟲最適合生長的空間,
例如果園、排水不良的豬舍等等,都很適合小黑蚊的生長。
夏日出遊建議穿著長褲
小黑蚊的飛行高度並不高,也就是因此大部分人都是雙腳被叮的紅通通。
雖然夏季天氣炎熱,但倘若要到郊外或是公園等植栽樹木多的地方,
建議穿上長褲避免小黑蚊的騷擾,且小黑蚊跟蚊子不一樣,
小黑蚊無法穿過衣物叮咬,基本上穿上長褲後就可以有效避免雙腳滿滿的紅點。
另外,還可以搭配防蚊液的使用,但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防蚊液都可以防止小黑蚊,
要記得挑選有標明可以防止小黑蚊的防蚊液。
清潔環境,阻斷小黑蚊幼蟲孳生
小黑蚊的幼蟲並不吸血,牠們以藻類為食,換句話說若將環境中的藻類去除,
便可以有效防治小黑蚊。藻類生長需要潮濕的環境與足夠的日照,
一般來說有青苔的地方就有藻類,因此只要多注意有青苔的地方,
將青苔去除就能夠將藻類一併去除。磚塊間、石頭上
與盆栽內的泥土都是容易被青苔覆蓋的地方,
可以用水柱將覆蓋青苔的表面沖刷乾淨,或是用鏟子翻動長滿青苔的泥土,
以阻斷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在草皮種類選用上,
可以選擇「台北草」或「韓國草」,這些種類的草皮生長密度高,
會阻擋光線照射地面,可以有效避免青苔生長。
有些戶外的牆面長期處於潮濕的狀態,因此容易長滿了青苔,
再青苔刮除後可以考慮使用油漆或彩繪的方式使青苔不易再度生長。
小黑蚊大量孳生不堪其擾時,請協尋專業!
小黑蚊在近幾年日漸猖獗,每到夏日幾乎難逃被騷擾的命運,
在2011年所舉辦的「小黑蚊專家會議上」把小黑蚊的危害程度分級,
以每二十分鐘出現的小黑蚊數量作為判斷標準,總共分為五個等級。
每二十分鐘一到五隻屬於第一級的輕度,一百隻以上屬於極嚴重的五級。
當小黑蚊的數量越來越多,即便所有的環境都以盡力整治仍不見好轉的跡象,
請協尋專業的除蟲公司幫忙,先將小黑蚊的數量降低,
並且持續維持環境以避免小黑蚊繼續繁殖,可以有效將小黑蚊消滅。
雖然小黑蚊尚無傳染疾病的紀錄,
但牠們引發的過敏反應實在也令人難耐,堪稱夏日的一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