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資IPM管理】多領域的統合難度高:文化資產保護需要IPM管理
文化資產維護難度高
近幾年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文化資產可以分為兩大類別,
例如表演藝術或工藝等等屬於無形文化資產;
而古蹟、古文物或遺址等等,則屬於有形文化資產。
無論屬哪一類別,都是每個文化中重要的資產,
乘載了時代的記憶與族群的底蘊。
然而文化資產的保存並不是那麼容易,從天災到人禍,
或是任何一個小細節沒注意好,都有可能使寶貴的
文化資產毀於一夕之間。比如說此篇文章所討論的有形文化資產,
在保護與維護上就必然會面對「溫濕度控制」以及「害蟲」的問題。
溫濕度控制不良可能會造成物品「發霉」或「變質」,
接連引發一連串的蟲害。為了避免災難像粽子一樣一連串的被拉出,
文化資產維護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被好好審視與規劃。
多種「文資害蟲」就在你我身邊
其實會出現在文化資產上的害蟲,大多與我們日常會碰上的差不了多少。
比如說,藏書或衣櫃中常出現的「衣魚」,它同樣也可能啃食那些
具有文化意涵的紡織品與書籍;木造建築與家具最害怕的「蛀蟲」與
「白蟻」等等,對古蹟與任何木造的工藝品都一樣具有威脅性。
更何況最常出沒的蟑螂與老鼠了,牠們的現身不僅代表
環境上的整潔待加強,牠們本身的排泄物便會製造更多的髒亂。
且蟑螂的腹部具有「腹刺」,光是行經過就可以對紙張、布料造成傷害,
萬一牠們爬行經過較為脆弱的文物,傷害可想而知。
最糟的狀況是,無論是遭受哪種害蟲侵擾,
這些蟲子大多揹著黴菌、細菌到處跑,牠們本身破壞文化資產,
同時也帶來更多破壞者。但麻煩的是,文化資產在面對害蟲的處理方面,
並不能像在家中打蟑螂那樣簡單粗暴,一不小心可能連這些珍貴的資產都毀了。
「文資害蟲」為什麼難以處理?
以目前各式的除蟲方式而言,化學藥劑絕對還是最快速見效,且第一時間效果顯著的。
但是使用化學藥劑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還可能產生許多後續需要面對的問題。
譬如,害蟲可能產生的抗藥性,或者大量消滅某種害蟲後,反而促使另一種害蟲大增。
在文化資產保護層面,胡亂使用化學藥劑可能還會傷害文物或建築。
化學藥劑接觸到各種材質時,包括金屬、染料、纖維質與蛋白質等,
都有相當大的機會使其變質。例如,過去圖書館常用的「環氧乙烷」雖然除蟲效果好,
但卻會使紙張與皮革劣化、變質,而慢慢退出除蟲的方式清單。
上個世紀被大量使用來除蟲的蒸熏藥劑「溴化甲烷」,後續也被證實會破壞臭氧層,
基於蒙特婁公約的規範,這種藥劑在2005年就在大部分國家被禁止使用。
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劑逐漸被發現其副作用,為了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並因應文化資產的脆弱,人們便開始積極尋找化學藥劑外的解決方式。
化學藥劑以外該怎麼處理?
害蟲的出現絕對並非單一原因,可能包含濕度、溫度,或者有供害蟲藏匿的角落,
甚至不小心使用到受汙染的板材、容器,都有可能是促使害蟲入侵的原因。
1990年代「綜合害物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又稱IPM管理的概念進入亞洲,試圖以全方面的評估,做出多管齊下的決策。
不再只以化學藥劑作為單一解方,同時結合「物理除蟲」、「生物防治」
等各面向的方式,做出全面性的維護。在IPM管理的概念中,
因為化學藥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都相當大,能不使用就不應該使用。
唯獨在害蟲情況無法控制,且對人類造成極大影響時,才會被列入使用的考慮範圍內。
而這些藥劑也必須再經過多層面的評估,確認不會對環境有不可逆的傷害,
也不會對人體有過多的影響。
IPM管理也可以應用於文資保存
IPM管理最早是因著美國的農業而生,原先是農業管理的概念,慢慢的擴及到各個領域,
包含食品工廠與餐飲場所。用來使用在脆弱的文化資產管理上,當然也再適合不過。
運用IPM管理的概念,在文化資產一被認列的第一時間,
就應該先釐清其未來可能會面對的危險,包括害蟲與溫溼度等的問題。
加重前期的預防,以減少後續的搶救,也避免人為的疏失造成遺憾。
例如,紡織品的收藏應該先探討其適合的溫溼度,並且確認擺放的容器或空間是否乾淨,
避免容器上有殘留的蟲卵,即便後續再怎麼照顧都還是難逃害蟲啃食。
又或者木造古蹟的認列,確認木頭狀態與適度的修建是必要的。
文資保存是一項必須結合多領域人才的專業,從文化到建築,再從物理到化學,
可見IPM管理的概念在文資保存上具有絕對的重要性。
留言